實驗目的:
1、  驗證螯合肥(17-17-17)作為萌芽肥與當地常規產品的效果對比;
2、  螯合肥(17-17-17)在冬棗上的示范與推廣;
實驗目標作物、示范戶:
示范戶:山西運城市臨猗縣苗上鄉蔡小兵;張繼;
暖棚冬棗:4畝/棚,處理選擇1畝,對照3畝;
品種:冬棗
實驗方案設置:
萌芽前(3月中旬)
處理1:螯合肥(17-17-17)硝態氮螯合100kg/畝+鎂可鋅50kg+有機肥  
對照1:美盛(18-12-20)100kg+鎂可鋅50kg+有機肥
處理2:螯合肥(17-17-17)100kg/畝 +二銨50kg+有機肥         
對照2:豐喜(15-12-18)100kg/畝+二銨50kg+有機肥      
實驗效果: 
隨機選擇棗頭,記錄其上最大的果個10個果實的胸徑;選擇相同情況的棗吊記錄其上已經座住的果實,分析座住果實的棗吊的葉片葉綠素含量。通過這三個指標(平均值)比較該時期處理區與對照區果實座果情況與質量。
實驗1:(5月底)
| 
 | 
 果實胸徑mm  | 
 每個棗吊的果個數  | 
 葉綠素分析SPAD  | 
| 
 處理1  | 
 7.98  | 
 9.7  | 
 50.39  | 
| 
 對照1  | 
 6.7  | 
 7.6  | 
 45.435  | 
結果分析:處理區比對照區,座果早,果個偏大,座果優,葉綠素含量高。
使用螯合肥的田塊果實胸徑比對照田多1.2mm,每個棗吊的果個多2個,葉綠素分別為處理區50.39 SPAD,對照區為45.44SPAD,因此處理區的營養供養能力更強。
  
處理區比對照座果早、果個大
  
游標卡尺記錄數據顯示:處理區果個胸徑普遍大于對照區
  
螯合肥示范田與對照田的座果情況對比
實驗效果:(7月初)
主枝和二次枝為農戶在冬剪中決定留下的,我們通過每20cm長度二次枝為單位,調查其棗吊數、結果數、果徑情況來分析掛果情況及產量差異。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平均每20cm長的二次枝上,棗吊數和結果數量明顯多于對照,說明處理區的果樹營養生長情況和生殖生長情況都好于對照。其結果量在理論上增加了近34%,棗吊生長量增加了近22%。
| 
 每20cm長二次枝  | 
 棗吊數  | 
 結果棗吊數  | 
 結果數  | 
| 
 處理區(平均)  | 
 7.4  | 
 6  | 
 23.1  | 
| 
 對照區(平均)  | 
 5.8  | 
 4.6  | 
 15.2  | 
 
實驗2(蔡小兵田塊),實驗效果(5月底):
| 
 | 
 果實胸徑mm  | 
 每個棗吊的果個數  | 
 葉綠素分析SPAD  | 
| 
 處理2  | 
 10.01  | 
 8.83  | 
 64.49  | 
| 
 對照2  | 
 7.93  | 
 7.92  | 
 59.13  | 
該田塊保溫效果好,結果較早,整體處理區比對照區結果繁密,果個整齊偏大,葉綠素讀數高。螯合肥17-17-17對于暖棚冬棗提高座果率和座果質量有著明顯的改善 。
  
處理區的葉綠素讀值高于對照(葉片同化作用強)
  
處理區果個偏大
實驗效果:(7月初)
主枝和二次枝為農戶在冬剪中決定留下的,我們通過每20cm長度二次枝為單位,調查其棗吊數、結果數、果徑情況來分析掛果情況及產量差異。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平均每20cm長的二次枝上,棗吊數和結果數量明顯多于對照,說明處理區的果樹營養生長情況和生殖生長情況都好于對照。其結果量在理論上增加了近20%,棗吊生長量增加了近14%。
| 
 每20cm長二次枝  | 
 棗吊數  | 
 結果棗吊數  | 
 結果數  | 
 平均果徑mm  | 
| 
 處理區(平均)  | 
 10.3  | 
 8.1  | 
 20.8  | 
 30.14  | 
| 
 對照區(平均)  | 
 8.9  | 
 6.9  | 
 16.8  | 
 29.26  | 
 
          
處理區的座果質量明顯優于對照區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中期推廣:
兩位果農是當地比較早種植冬棗的農戶,大棚技術引進較早,比較有影響力。選擇兩位作為產品的形象代言人,制作了噴繪,內容為實驗結果展示和產品介紹,分別在其大棚膜上進行黏貼,規格為2m*3m。如圖所示: